2008年11月29日 星期六

Web2.0時代搜尋引擎最新需求


文字: 賴威慎 影像: 圖/資策會創研所


  在2007年,sersearch.com網站上,做了一個次世代搜尋引擎的使用者功能投票,在698份的有效票中顯示,38%(262票)的使用者希望搜尋引擎能更瞭解使用者的搜尋字串;而有另外26%(179票)的選票,希望搜尋引擎能提供給使用者更適當(relevant)的搜尋結果,兩者合佔了全部選票的64%。

在Yahoo!於今年所做的一份報告中,整理使用者的資訊需求比重,其中說明了導航式的資訊需求(想去某個網站的需求)只佔了使用者所有資訊需求的約15%~25%,不及於資訊式資訊需求(40%~65%)及交易式資訊需求(20%~35%)。然而,主流的搜尋引擎,將要解決的問題重心放在【搜尋結果的公正排序方法】上,希望能做到不被使用者看破手腳的公正排序方法;正因如此,目前的主流搜尋引擎大多適合解IR(Information Retrieval)領域中導航式資訊需求(Navigational Information Need);對於常見的另外兩種資訊式需求(Informational Information Need)以及交易式需求(Transactional Information Need),則著墨較少。

我們以目前搜尋引擎的龍頭Google和Yahoo!兩者為例,在網路上尋找資源的方法分為兩種,一種為搜尋引擎、另一種為分類瀏覽架構(如雅虎拍賣的分類瀏覽)。

搜尋引擎雖然可以快速的回傳給使用者大量資料,然而關鍵字的搜尋比較適合程度較進階的網路使用者,根據雅虎最近的報告顯示,有85%的使用者,無法在第一次的關鍵字搜尋就找到想要的結果;另外,目前主流的幾個搜尋引擎,對其搜尋的結果呈現並未經過整理分類,直接一筆一筆的陳列在使用者面前;如果,使用者是想尋找某一特定網站,算是具有相當的便利性。

然而,若是為了學習某一概念而蒐集資料,面對未經整理的搜尋結果,必須一個個網頁點閱,時常會發生重複拜訪某一頁面,或點入不相關的網頁;分類瀏覽架構則因分類架構較不親近使用者,使得使用者不容易跟隨該架構瀏覽網路資源。尤有甚者,分類架構中的瀏覽頁面為網頁提供者所編排好的結果,是網頁提供者希望使用者閱讀的資訊,而非使用者本身想要尋找的資訊。

更快速的回應導航式需求

擁有導航式資訊需求的使用者,由於已經知道自己想要去的網站,只是想由搜尋引擎找到網站的網址連結,所以講求的是快速反應。

由web2.0的重要技術特徵──異步JavaScript和XML(Ajax - Asynchronous JavaScript and XML)可以看出,Web2.0講求對使用者提供更友善與更快速反應的使用介面。其中,有一種流行的應用方式──關鍵字自動補完,可以在使用者輸入搜尋字串的過程中,預測使用者可能想輸入的關鍵字,並且用下拉式選單的方式推薦給使用者。這種關鍵字推薦的方式可以幫助使用者更快速的完成輸入;不過,在更先進的研究中,已經有人開始提出可以直接在推薦的下拉式選單中,先猜測使用者想去的網站,並直接推薦給他,讓使用者可以更快速的到達目的地。

在著名的 ReadWrite 去年9月所發布的百大替代搜尋引擎(The Top 100 Alternative Search Engines)中,大部份的網站提供跨網站的搜尋功能,讓使用者在統一的搜尋介面中,自由的組合要搜尋的網站群組,或是搜尋的資源類別組合。

另外,南韓第一大的搜尋引擎【Naver】,以分類式的結果呈現,成功打敗了google,在當地佔有超過70%的市場。除此之外,KartOO和Vivisimo等網站以自動針對搜尋結果作關鍵字叢集的方法,讓使用者可以根據結果的關鍵字分布,以樹狀結構的方式瀏覽搜尋結果。

更豐富的資訊導覽方式

新興Web2.0網站應用中,提供了以使用者為中心的標籤(Tag)功能,使用者可以針對有興趣的網頁進行標籤,而經由網站上匯集所有被標記的標籤,形成了標籤雲(Tag Cloud),其中標籤字形越大者,表示是越多使用者採用的標籤(熱門標籤),上圖為摘自del.icio.us的標籤雲,使用者可以藉此觀察目前網站上面最熱門的相關主題。


此外,隨著Web2.0的潮流而來的是大量網路服務平台。透過這些平台,使用者自行製造網路內容(web content),彼此分享,結果導致大量的網路資源出現。在面對大量的搜尋結果,已經有許多網站開始嘗試提供使用者更豐富方便資源導覽方式,例如可以讓使用者自己設定搜尋條件區間的多維度搜尋(faceted search),或是利用將關鍵字作叢集或是建立關聯的方式,讓使用者除了搜尋之外,可藉由關聯辭導覽,漸進式的向自己想要的資源趨近。這種透過概念關聯地圖導覽的方法,讓使用者在資源中漫遊的【導覽式搜尋】(exploratory search)方式,目前也是一種趨勢,和多維度搜尋都是幫助使用者更明確的表達自己的資訊需求,讓使用者更輕鬆的搜尋網路資源。目前比較成熟的例子有Quintura和LivePlasma等等網站。

更多元的網路社群互動分析

新的搜尋趨勢中,人的搜尋也是一個重要議題。其中,可簡單分為專家搜尋和一般的尋人服務;目前,目前的研究以專家服務為主,透過尋找專家,增加滿足使用者資訊需求的機會,並進一步幫助使用者完成自己的任務。

以社會網路觀點進行觀察,隨著個人專精的問題領域與水準不同,知識分享行為過程中,個人的角色資訊是動態改變的。

目前,標籤式網路服務針對這些角色(人、標籤、網頁)僅提供兩兩相連之關係,三者之間無法形成密切關聯,無法協助使用者快速尋找到所關注的角色(人、標籤、網頁),這些資源缺乏整合,所以當使用者想同時尋找各種資源時,則必須大費周章的到各站使用同一個關鍵字重複搜尋;而眾所熟知的搜尋引擎(如Google),在搜尋網頁時是依據Page Rank方法篩選內容,其結果雖可提供快速且大量的熱門網頁,但是網頁資料並未經過分類整理,造成使用不便。如果能夠將Tag cloud作為人與資訊的中介,由於資料的標注行為找到了動力而有機會實現理想中的Semantic Web世界。



<延伸閱讀>

解密Web2.0成功方程式地圖日記如何一夕成名?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